近日,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陳進生研究團隊在大氣環境科學領域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發表題為Air pollution increases human health risks of PM2.5-bound PAHs and nitro-PAH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hina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基于長三角地區(南京、上海和寧波)大氣PM2.5中多環芳烴(PAHs)和硝基多環芳烴(NPAHs)的季節性觀測,研究了不同PM2.5污染條件下PAHs和NPAHs的分布特征、主要來源及其人體的健康風險,相關成果有助于評估空氣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危害。
細顆粒物(PM2.5)引起的空氣污染在全球范圍內增加了腦血管疾病、肺癌和慢性呼吸道疾病的致死風險。 然而,目前面臨的一個新挑戰是厘清PM2.5的組分(包括毒性有機污染物、重金屬以及病原菌等)與人體健康風險之間的關系。許多研究發現,PAHs是PM2.5的重要毒性成分,隨著大氣氧化性的增強,已在PM2.5中檢測出更多PAHs衍生物,包括NPAHs、OPAHs等,可能會帶來更高的人體健康風險。
該論文研究發現,隨著大氣污染的加劇,PM2.5中4-環PAH和典型的NPAH(3-硝基聯苯(3-NBP)和2-硝基熒蒽(2-NFLT))占比明顯增加,可提高19-40%;2-NFLT與O3和NO2呈顯著地正相關,表明大氣氧化性增強促進了大氣中NPAHs的二次生成。正矩陣因子模型(PMF)源解析結果表明,機動車尾氣(44.9-48.7%),煤炭和生物質燃燒(27.6-36.0%)及天然氣和油氣揮發(15.3-27.5%)是大氣PAHs的主要來源,而母體PAHs二次轉化 (39.8-53.8%)是NPAHs生成的重要途徑。后向軌跡模型分析顯示,華北地區的污染氣團可導致長三角地區PM2.5中PAHs和NPAHs的濃度水平顯著增加。與清潔天氣相比,灰霾污染期間PAHs和NPAHs的BaP毒性當量濃度分別提高10-25倍和2-6倍;通過吸入暴露引起的PAHs終生癌癥風險增量(ILCR)也表明,灰霾污染期間存在較高的人體健康風險,應考慮采取有效的污染物減排和人體防護措施。

圖1 不同PM2.5污染條件下PAHs和NPAHs的分布特征、主要來源及其人體的健康風險
該論文第一作者為城市環境研究所洪有為副研究員,通訊作者為陳進生研究員。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2016YFC0112200)、福建省對外合作項目(2020I0038)、廈門市青年創新基金項目(3502Z20206094)等項目的資助。
論文鏈接